查看原文
其他

广州访校丨中大外小:PYP课程本土化实践基地

2017-02-14 张羽 新学说
↑ 点击上方“新学说”关注我们

文丨新学说 张羽

口述丨中大外小校长助理 Sharon Lin

初见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(以下简称“中大外小”),第一感受是朴实稳重的外观,门口处多个来自广东省、广州市教育局的荣誉奖项,也诉说了多年来学校踏实办学的经历。


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


新学说广州访校之行为您介绍“中西合璧教育”的实践者——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。

同时感谢中大外小综合办主任罗老师的访校陪同讲解以及校长助理Sharon Lin在PYP项目本土化方面的分享。


5年探索,中大外小重回PYP之路

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建校于2009年,从办校之初就定位国际化教育,虽然学校是在2016年4月正式提交IBPYP申请,并于同年9月成为PYP候选学校,但其实,PYP项目却是中大外小诞生之初的首选课程。


根据Sharon的介绍,中大外小的PYP项目尝试大约持续了两年时间,受大环境的影响和限制,IB国际课程在当时接受度有限,加上IB官方对学校要求,中大外小于2011年转向IPC课程的实践,IPC的主题探究式学习在超学科、任务式等方面与PYP课程有一定相似度,经过了5年的实践探索以及中大黄埔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的鼓励,中大外小决定重新申请PYP项目,更好地贯彻国际化的教育理念。


探究式课堂学习



教室一角的茶艺区,每个教师都设有类似的区域,但如何设计则由需要发挥老师的想象力,课堂之余,也能让孩子从小感受到饮茶文化。参访当天,学生已经放假,而老师们还在准备下学期的课程材料。


PYP本土化实践——从理念融合到课程整合

虽然中大外小的中国元素处处可见,但林校长认为“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并非是通过中国传统元素来体现,也不是具体的课程设置、科目学习”,而是国际化教育理念在中国背景下的探索,其中的核心是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理念,学校要关注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,教师以此作为教学、课程设计的重要参考。落到实践,则是课程整合。


学校走廊展示富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学生探究作品


从中大外小的实践经验,Sharon将国际课程本土化定义为“如何把国际课程更好的在中国实施”,原则上课程要能满足教育局的需求和教学目标,在进行国际化教育的同时完成中国本土的教学大纲,因此,中大外小主要有两方面尝试:


将国家课程材料融入课程整合


中大外小的PYP课程采用中文作为授课语言,这一点在IB学校中较为少见。但Sharon坦言:“语言并不是最大的障碍,理念才是最大的障碍”。由于中国教育体系的限制,本土很少有相应的资源对这种跨学科、探究式的教学进行支持,涉及知识体系、教学方式等方面,学校只能从国外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,这样一来给大家造成了假象是,“用中文做PYP课程很难。”

因此,中大外小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,会参考多类国内教材,包括人教版、湘教版以及国内各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教材等,提取其中的知识点、备课资料,将其融合到探究课程中。



校园随处可见“普通话是校园语言”标识


增加考试评估


除了IB本身的过程性评估,中大外小的学生还会进行期中、期末的考试,兼备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。

这种做法一是完整实施国家的义务教育,二是让家长对孩子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。


部分学生作品

课程实践的主体——教师的培养

PYP项目的实施者是教师,以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课程就成为了教师最大的挑战。正如Sharon所提及的,教师会获得来自学校以及整个教育集团的支持,其中包含理念和实践两方面的培训,如超学科课程的实施案例、学生评估体系以及通过分层教学达到差异化学习效果等方面,培训对象包含领导层、行政岗以及各学科教师,同时教师也会参与校外的IB官方培训,两者相结合,达到中西合璧,更好的实践本土化的国际教育。


而为了保证项目有效的实施,学校也会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,包含随机听课、参与学科组备课讨论、教科研活动等等。


小新说

在探索中实践,随着国际学校的发展,如何做好中国的国际化教育或许会成为首要问题。和学校的外观相同,这里的老师也都有着踏实治学的态度,我们也期待中大外小更好地将“中西合璧”理念传达到每位学生。



相关链接:

广州访校|广州英国学校:将“规则”和“严谨”进行到底

广州访校丨哪家国际课程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“国际热潮”

广州访校|华师附外:织一部有中国旋律的国际教育圆舞曲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